給國內法院的氣候變遷指引
87折313元360
書號 : 5AE41
編/著者 : 謝英士 主編
出版社 : 台灣國際法學會
出版日期 : 2020-07-31
ISBN : 9789868129177
版別 : 1版
裝幀 : 平裝 25開 240頁
參考分類(CAT) : 環境法
  • 內容簡介
  • 退換貨
  • 團購說明
  • 購物與運費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氣候法」顧名思義指的是「回應氣候變遷的法律體系」,實質上則是氣候變遷對既有法律系統、法律思想與法律技術的衝擊與挑戰。
本書是由國內關心並研究氣候變遷的法律學者共同撰寫,是台灣第一本從氣候變遷角度解釋個案的案例書。
這樣的嘗試,也可說是台灣國際法學會基於民間立場的、由下而上的一種「氣候行動」。
 
 
主編簡介
謝英士
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長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顧問
 
 
序言
編輯緣起
「氣候法」,顧名思義,指的是「回應氣候變遷的法律體系」,實質上,則是氣候變遷對既有法律系統、法律思想與法律技術的衝擊與挑戰。
作為全球性的問題,氣候變遷的影響不但是跨部門、跨領域的,事實上,就是一個「整體性的問題」,早就超乎「環境」的單一範疇,擴及到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所以,「氣候法」更強調是一種結構性、系統性的法律體系。
從歷史觀察,人類是在一種自然的氣候變遷與人為的氣候變遷交互作用中,進化演替的。「氣候法」要回應的是人為地影響氣候系統所帶來的所有問題。然而氣候變遷的時空跨度很大,變化的因素交叉且複雜,並非當前的法律系統所能完整回應。
從科學家發現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將會導致全球暖化,干擾氣候系統運作以來,氣候變遷逐漸成為國際環境治理的重大議題。國際上的努力,從1992年的「氣候變遷綱要公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標誌人類從意識認知、擬訂目標、到採取行動的歷史軌跡。在此過程中,「法律體系」也不分畛域,開始籌謀因應。
2019年台灣國際法學會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合作出版「氣候法彙編」,作為反思法律體系在氣候變遷時代下究竟如何回應與調適的一個嘗試。全書分為「國際氣候法」、「溫管法及相關法規」、「六大部門氣候變遷法規」、「其他氣候變遷相關法規」、「中國大陸氣候法規」等五編。第三編——「六大部門氣候變遷法規」再分為六個部門,分別為能源部門、製造部門、運輸部門、住商部門、環境部門、農業部門,在編輯團隊判斷下,收錄各部門在內容、範圍、應用上與氣候變遷所涉事項高度相關的法規,以及非前述部門法規,但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的「既有法規」,諸如憲法、民法、行政程序法、公司法、國家賠償法等。
當時挑選氣候法規的內在想法是——回應氣候變遷的法律體系至少應該要有一個認識:環境是重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環境的秩序、自然的秩序是「安定秩序」的根本一環,也是「定分止爭」的重要基礎,要透過不同層次的法律機制加以維繫、支持。而這些不同層次的法律機制包括國際法、國際環境法以及內國的憲法、法律、法規與政策等等。它們會變動,有些變動很快(自願性機制、激勵措施、市場運作),有些變動很慢(與經濟、社會的衝突與矛盾、涉及文化層面的改變與建立、法治觀念與技術不足等)。可以說,「變動」是氣候變遷時代法律的特徵,在變動中運用既有的法律概念,豐富對於整體氣候變遷事實的了解,嘗試提出解決的方法。一般的法律事實是以人為主的事實,而不是以自然、生態、氣候變遷為主的事實;一般的法律事實,講究邏輯、講究推論,聚焦在人、人與人間的互動;氣候變遷的法律體系所要注意的事實則是客觀的、生態的、交叉的,因素與因素之間彼此有影響,但不一定可以形成定式的因果;從這個角度看氣候變遷法律,就會發現現行的民事體系、刑事體系、行政體系、甚至商事體系等等既有法律體系的各種原則、原理,在氣候變遷時代都有點捉襟見肘,並不那麼具有啟發性,都不足以提供氣候變遷所需要的整體法治框架。
然而在編撰「氣候法彙編」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是,即使我們有挑選法規的內在邏輯,但是囿於時間與人力的限制,我們無法逐條、逐法規的說明其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我們選入彙編的原因為何?
這樣的「未竟之功」促成了「給法院的氣候變遷指引」的誕生。
法院在氣候時代的角色
◆氣候變遷攸關整體利益,不再拘泥於行政
氣候正義的核心是法律對於氣候受害者(個人)、群體、國家得以公平的救濟,這個氣候相關的權利與義務,既特定(殊)又普遍。
自然本有其法則,超越所有法律系統,自然才是最終的裁判者。有智慧的司法系統會想辦法及早適應地球(自然)的變化,制度性的回應這樣的變化。過去的法律機制不能扮演這樣的角色不足為奇,也無須羞愧,但我們必須更快速的調整司法的運作,而不是無動於衷。
當前的法律系統是工業時代的產物,財產權、自由、資源利用,都是建立在資源無限與經濟成長需求之上。從工業初期的自然資源豐盛(尚未毀棄的森林、沒有過撈問題的漁業、蘊藏豐富的礦產等)與資本富足,到如今捉襟見肘的窘境,資本主義的這套邏輯能否持續運作,已堪質疑。人類需要一套重新調整的系統,應無疑義。
氣候的問題是如果現在不努力,下一代會有更大的問題。這樣的世代差異與急迫呼籲,會在政治上更趨明顯,進而影響司法體系,這樣的時刻的到來不會太晚。以前的環境問題總是聚焦在「退化」,不管是空氣或森林,都是從防治退化的「點」出發,而無法擴及到面,遑論整體。而這個過程又多仰賴行政機關,以致一部又一部新的環境法出爐,治水、治空氣、治森林、治土壤、治廢棄物,都是從『點』開始,行政機關也多從末端而非根源加以防治。事實證明,這樣的「點」與「事後的行政作為」,無法推及到面、到整體,因為,環境是交互影響的、是有機互動的、是長期積累的,如果不能一個一個加以解決,或者根本不願意或很慢解決,根本就不可能化解。誰會知道二氧化碳的累積沈澱濃度變化,會造成當前氣候系統這麼大的干擾?現在人們總算知道從工業革命以來的個人與產業發展,歷經幾個世代的累積,是會造成未來世代的生存危機的!
◆最理性的氣候行動,就是法律的變革
如果我們願意以坦率、真誠的態度,對我們過去的發展模式加以評估的話,就會發現將人擺在首位的法律體系,的確是到了該修正的時候了。認真思考代際責任始足以引發法律的誠摯變革,累積在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就像排擠未來世代的生存空間一樣,排放愈多,未來世代的生存空間愈小。不管是既有的法律,或是新制定的法律,都要致力於開拓新的法律原則,豐富既有的法律內涵,對有管理職責之國家與企業,賦予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將新的氣候倫理規範轉換成法律的實際運用。
例如損害賠償中的「回復原狀」是不是具有「永續」的意涵?租賃期間屆滿以原狀交回,以利下一個租賃者?公私受託人的善良管理義務包括將受託物以其原狀或孳息交付給未來的受益人是否亦同此義?國家立法保障土地利用之方式,徵收土地以為綠地,亦有「世代」意義。從契約法、侵權法到個別環境法,法院對法律背後的原理以及解釋適用,都不宜再固守或僵化於「傳統理論」(事實上傳統理論或未排除新的解釋空間),比如對於善良管理人的理解與解釋、國家管理行為的理解與解釋等。事實上,既有的法律體系已經不乏「永續指標」,只是尚未蔚然成風,大概是時候未到。
◆如果法律是永續的,就應該以永續的角度視之
法律的制訂、修正、廢止有一定的方法與程序,這是法治國家的準繩。不同的法律之間,何者在既有的規定之下得以用永續的視野解釋之,何者應該另循新法以啟新猷?學界並無深論。如果權力分立也有永續的框架,那麼彼此協力以促永續,乃當然之理。這其中的關鍵角色就在司法的認知與覺醒,氣候行動如果欠缺法院的行動,不能以開放態度思考習以為常的「傳統見解」,不能認真面對「行政、立法與司法分野」的真義或是無法對於未來世代的「氣候利益」有嶄新的理解與詮釋,都將會放慢整體改革的速度,甚至危害迫在眉睫的當代生存與發展。
有鑑於此,法院能不及早改變?
◆氣候訴訟與法律創意
國際氣候談判遲滯,巴黎協定前途未卜,但氣候訴訟的腳步並未停止,且愈來愈有新意。在法律之內想要挑戰企業與國家,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學術、思想的激發之外,更在法庭上傳遞「需要」法律協助的聲音。在新世紀開始的二十年前,「氣候訴訟」屈指可數。現在,根據統計,光美國就有超過1200件氣候訴訟等待審理;全世界則有超過1600件氣候訴訟,覆蓋範圍包括侵權、刑事、國家賠償等,新舊法律交互運用,火花四射。
在所有的氣候行動裡,法庭是重要的場域,儘管曙光依然幽微。Urgenda在荷蘭,歷經三審確定,法院支持原告,要求荷蘭政府要更快速的進行減排。瑞士法官無罪釋放一群氣候抗議者,這些人被控侵入瑞士信貸的辦公場所抗議該集團貸款給化石業者。抗議者主張他們的行動是出於「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法官的命令一出,群眾歡聲雷動,但抗議群眾其實知道他們的「非法行為」是不可否認的。
上述案例透露一個訊號:法院正在法律之內,嘗試以法律調整因為氣候暖化所帶來的社會衝突,並且形塑新的秩序。
「擒賊先擒王」,氣候訴訟的目標通常是以大型污染企業或政府為主,例如燃煤電廠或減排不善的政府。另一方面消費者保護與人權則是最新的訴訟策略。美國的氣候訴訟很多是來自地方政府、城市與其他團體挑戰化石產業引起氣候變遷而未告知或誤導大眾與投資人其危害的事實,誤導的證據是詐騙與錯誤廣告。隨著公眾對氣候變遷意識的增長,訊息誤導如果不再能發揮作用,就會轉移到「漂綠」,而這需要更多證據與法律攻防。
被控業者通常會將氣候訴訟連結政治動機,攻擊其欠缺正當性。有時候,企業界也會抱怨氣候訴訟阻礙「有意義的改變」,只是想要找「替罪羔羊」。
根據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統計,以人權主張為依據的氣候訴訟有增多的趨勢,但成效不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今年一月,舊金山第九巡迴上訴法院駁回Juliana等21位年輕人所提的氣候訴訟。
不管氣候訴訟的成敗,氣候訴訟的時代意義應該是提醒法院,氣候問題對公眾與決策者的重要性,法院應該勇於藉由法律表達立場與判斷。
氣候訴訟的用意並不在於期待政府要大力度介入以免漏洞太大,而是希望政府及時作出改變,改變權力運作之政治思考以及社會制度規劃之傳統。要達到這個目標,有賴法院以氣候思維,承擔起在既有法律之內挖掘氣候意義的責任。
如何參考本書
說要給法院指引,更多的是拋磚引玉。氣候變遷的減量與調適要融入司法個案談何容易。2019年9月起本會邀請國內關心並研究氣候變遷的法律學者,組成「巴黎協定的台灣對策研究小組」,成員包括政治大學法律系許耀明教授、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林春元副教授、中興大學法律系蘇義淵助理教授、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譚偉恩副教授、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高銘志副教授,以及本會副秘書長高思齊,希望能集思廣益,共同編撰台灣第一本從氣候變遷角度解釋個案的案例書,提供給法院參考。
在所有成員的努力下,總共完成11篇個案評析文章,包括能源部門2篇;製造部門2篇;運輸部門1篇;住商部門1篇;農業部門1篇;環境部門4篇。這些個案都是撰文者認為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案例,各篇秉持「先環境、後法律」的取徑,先說明個案中的環境因素,再從「氣候觀點」切入,對於法院的判決結論提出不同的見解,或是以個案爭點為基礎延伸氣候思維,文責由各篇作者自負。希望能夠透過這種方式補綴成為氣候法彙編的「註釋」,讓讀者得以了解既有法律、法規背後的「氣候變遷與法律思維」。
這樣的嘗試,也可說是基於民間立場的、由下而上的一種「氣候行動」。「我行動故我存在」,值此氣候關鍵時刻,感謝所有參與成員的鼎力支持與撰寫,藉此行動,誠摯祝禱台灣法律體系的永續發展。
是為序。
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長
謝英士
2020/7/15
 
 
目錄
序言 3
 
《能源部門》
能源投資國際仲裁案例與其衍生思考 許耀明 14
再生能源發電優惠收購費率到底誰要買單? 高銘志 24
 
《製造部門》
美國無線電公司土壤及水污染案 譚偉恩 56
台塑越南鋼鐵廠汙染案的氣候變遷法律分析 高思齊 68
 
《運輸部門》
高雄氣爆案的氣候變遷法律分析 謝英士80
 
《住商部門》
高雄厝與新能源的氣候變遷法律分析 謝英士98
 
《農業部門》
氣候變遷與農林地 蘇義淵114
 
《環境部門》
莫拉克風災與小林村國賠判決爭議 林春元152
小林村國賠案的啟示 謝英士174
鶯歌燒窯廢氣導致農作損失案 譚偉恩180
亞泥花蓮新城山的礦業權展延爭議 謝英士192
 
《附錄》
巴黎協定 205
中華民國(臺灣)「國自定預期貢獻」(INDC)(核定本) 215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219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施行細則 230
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核定本) 232
 
 
1、新學林網路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取貨7天的鑑賞期﹝包含國定假日、例假日﹞,退貨之商品必需於取貨7天內辦理,否則恕不接受退換貨。
2、依照消費者保護法規定,凡消費者於網站購物均享有7天商品鑑賞期,但是在門市取貨則不在此規範內,因為門市取貨可當場檢視商品,所以不符合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7日猶豫期規定。唯需注意辦理退貨商品需保留完整外包裝、附件、外盒等等,才可辦理退貨。
3、如欲退貨,請在鑑賞期內將商品寄回,每張訂單限退一次。
4、鑑賞期非試用期,若您收到商品經檢視後有任何不合意之處,請立即依照退貨規定辦理退貨
5、除非您收到的書與訂單不符,否則該筆交易已完成,無法再退、換書。
6、若收到的書籍有缺頁、破損、倒裝,請寄回更換。應更換之書籍已無庫存時,您可選擇全額退款,或更換其他新學林經銷之圖書並補、退差價。
7、新學林法學雜誌訂戶,若中途退訂,退還剩餘書款計算方式=已繳書款-實際寄發書金額(以每本定價460元計算)-基本手續費200元(含人工處理費、金流手續費等)。詳細退款方式以網路書店公告為準
8、若需退款,作業時間約十四個工作天。
9、函授退換貨請依照「函授退費說明辦理」。
10、電子書、期刊、雜誌依《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第二項『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因無內容或無法使用之狀況,即無法退換貨。
1、本網站已設30本團購價,請直接下訂即可。
2、如您需要其他類型產品團購,則請聯繫客服或直接將需求e-mail至 law@sharing.com.tw 即可
一、購物說明
1.本站商品出貨一律是最新版本。
2.一般書籍
(1)網路訂購書籍會以貨運或掛號方式寄送。
(2)當日訂單指每日中午12點前付款完成的訂單,每日中午12點以後付款完成的訂單,則視為隔天訂單(不含例假日)。
(3)一般情形下,我們於確認訂單並收到款項後3-4個工作天(不含例假日)內為您辦理出貨事宜,出貨依照付款時間順序,並配合物流公司運送安排,無法由會員指定包裹的寄送日期及物流公司。連假後、開學季、書展期間,訂單出貨會有所延遲,約需7-10個工作天,實際出貨時間仍將依訂單量調節。
3.預購、調貨、加刷書籍須知
若您所購買的書籍中包含「即將出版」的預購書籍與「目前已經出版」的調貨、加刷書籍,預購商品與調貨、加刷書籍會與現貨書籍一起寄出,購買前請務必確認是否可以等待,如欲分開出貨,需另再加收80元運費(海外地區運費另計)。
4.任選活動組套出售的優惠商品(如:任選x本x折、滿額加購 / 贈品...等活動),建議與其它商品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5.已顯示「缺貨」的商品(包含少量提供、絕版商品),暫時無法提供會員購買。建議您可點選商品頁面右方「鈴鐺按鈕」,加入「可訂購時通知我」,當商品為正常供貨,新學林將以EMAIL通知您。
6.外版書
一般約7~14個工作天左右,建議把外版書與其它商品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7.海外地區
(1)海外地區由於寄送方式、航運、海運清關時間不穩定,可能造成航班及清關時間延誤,如有延誤到貨情形,請見諒。 付款方式僅提供信用卡線上付款。
(2)各國依商品種類及價值核訂關稅與附加費用,若海關核定需支付進口關稅,則需由收貨人自行支付。
(3)跨國運送作業繁複,故不提供海外退換貨服務,出貨前我們皆會細心檢查及包裝,請您安心訂購。
(4)商品出貨後,即無法修改寄送位址、收件人等資料。
(5)運送注意事項
請提供護照英文全名/本名,若因為收件資訊不正確無法配送且無人簽收,導致包裹退回我們將直接取消整筆訂單。
被退回之包裹僅會以購物金方式歸還商品金額 ( 運費一律不歸還 ),作業完成後也會以e-mail方式通知您,若需重新寄送包裹,需自行負擔運費。
8.函授課程教材
函授教材以貨運或掛號方式寄送。一般情形,若是已開課課程,首次寄送教材會於完成付款後約4個工作天出貨(不含例假日),並且依當時的課程進度寄送相關教材;若是尚未開課科目,將依照開課時間寄送相關教材。
9.本站所有商品都會仔細包裝後審慎寄出,難免會因運送過程中造成不可抗力的因素,如完美主義者不建議購買,可直接至實體店面選購。
10.電子書、期刊、雜誌
依《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第二項『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因無內容或無法使用之狀況,即無法退換貨。
11.您可至【會員專區】>【訂單管理】,查詢商品寄送進度,實際送達時間則須視本公司作業流程及物流配送進度而定。若遇節慶假日(大檔期),或其他不可抗力之因素,則可能造成物流延遲配送。
12.商品出貨後,即無法修改寄送地址、收件人等資料,請您送出訂單前,務必確認您的訂單資料為正確,以保障您的權益。若您原本的地址無法成功投遞,包裹將會被退回,並以EMAIL方式通知會員,若要再次寄送,需補80元運費(海外地區運費另計,不得與其他訂單合併寄送),當您完成補繳運費,我們將盡速安排補寄事宜。
13.如有發票相關問題,請與客服部聯繫,逾期恕不受理。客服部:02-27001808分機24;電子信箱:law@sharing.com.tw

二、取消訂單
1.訂單成立後,遇有修改付款方式、訂購商品、金額及數量等情況,必須請您申請取消訂單,重新訂購。申請取消訂單的流程:【訂單管理】>【訂單編號】>【我要詢問】>【取消訂單】,客服將為您取消原訂單,如原訂單已完成付款,直接進行後續退費流程;您也可以選擇來電或LINE、EMAIL的方式進行取消訂單。客服部:02-27001808分機24;電子信箱:law@sharing.com.tw。
2.會員選擇門市取書,請於訂單成立後7日內來電(或LINE)預約取書日,未於約定日取書,訂單將為您保留3日,逾期將自動取消訂單。
3.若為任選活動而組套出售的優惠商品(如:任選x本x折、滿額加購 / 贈品...等活動),不可單品取消、退貨,需整筆一併取消。

三、運費說明
1.宅配到府:貨運單筆訂單金額滿1000元,可享免運乙次,未滿則加收80元(台灣本島、離島皆同)。符合單筆訂單免運資格者,若要分批出貨,每次則須收取80元運費。
如遇收件人未收件,導致包裹被退回的情況,新學林將以EMAIL方式通知會員;若要再次寄送,收件人需補80元運費(海外地區運費另計,不得與其他訂單合併寄送),當您完成補繳運費,我們將盡速安排補寄事宜。
2.新學林門市取貨:免運。
註:若遇活動檔期,訂單處理費用(運費/郵資)將依照活動優惠標準調整,不另行公告請參考活動網頁。

四、本公司保留隨時修改、終止變更商品之權利。修改後之商品內容將於本網頁更新,恕不另行通知。

五、如有未盡事宜,本公司保有調整及最終解釋權之權利。